close

遇見酒神─談廖偉棠詩中的戴奧尼索斯(Dionysus)元素

讀廖偉棠詩集《波西米亞行路遙》有感

 

我一直覺得詩人與詩就好像是孩子與母親的關係,詩之於詩人如同女人懷胎十月含辛茹苦出生的孩子,總有那麼些脾氣有幾分相似,甚至根本是詩人的翻版。詩的文字有如詩人的脾胃或者詩人的習癖,那麼詩的韻律就好像詩人的個性與質地,詩的結構就是詩人的理路與思考脈絡。在閱讀廖偉棠的過程中,我一直有那種巨大莫名的,熱情如火的感召,不瞎說,是來自詩文的本身。

這本《波西米亞行路遙》是東亞年輕詩人廖偉棠雲遊四方,累積影像與圖文的詩集。可能是導因於行旅的關係,一種變動的動態歷程,顯現在詩的本身,就有那種異世界流浪的興奮之情,如孩童的雀躍;讀者觀詩的本身,即會感召那種行旅的樂趣,投奔作者所架構的龐大文學知識譜系與他實質流浪經驗的美的結合,那是種美感文字與行旅交錯的時光旅程。異地,流浪,中國,香港,南斯拉夫,上海十里洋場、東京都,契柯夫、王爾德、哈維爾、杜甫、Bob Dylan John Len

Non,卡夫卡,海明威,川端與三島由紀夫,村上、尼采,李維史陀、巴哈與歌德……對於一個噬書或是喜愛文藝的讀者朋友們,總是撞見那些熟習的人物,卻被廖置放在他陌生的異地行旅中,讀者涉及一種不存在的荒謬喜感,一種無端的錯置與欣喜,恍若進入酒神戴奧尼索斯(Dionysus)的祭典裡,飄飄然而酒酣微醺,那就是廖偉棠這本《波西米亞行路遙》的酒醉魅力,非顛似顛,走在路上,你以為你喝醉了呢……..

望著前方遙遠的路途,公路上揚起的煙塵,讀者孤零地走著,那朦朧架構的美感,正是詩人所追求的行旅、異地還有知識叢生的荒蕪與靜寂…………

 

明天,我的床空無一人,布爾什維克屈服了。

明天,芭芭拉,你將記住我,忘記他們;

她們都將重生,當我們已經毀滅,

火馬隱入一點落雪,星空在布列塔尼半島上延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約翰濃濃 的頭像
    約翰濃濃

    假文青的歇斯底里症

    約翰濃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